新闻中心
学会动态
论坛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傅伯杰院士、中国科学院洪德元院士、中山大学彭少麟教授、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闫俊华研究员等作主题报告。
中国科学院院士,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在《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,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》报告中指出,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,需要通过科技创新、区域协同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,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,打造经济实力、科技实力大幅跃升,国际竞争力、影响力进一步增强的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。
据了解,“可持续”一词最早是在1972年发布的《增长的极限——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》中使用。该报告指出,如果在世界人口数量、工业化进程、环境污染、粮食生产、资源消耗等方面按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,地球上增长的极限将在100年中发生。最可能的结果是人口数量和工业生产力出现不可控制的衰退。为了推动可持续发展,我国于1992年通过了《中国21世纪议程》,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与重点任务。经过25年的发展,十九大指出,我国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。傅伯杰认为,可持续发展与高质量发展两者目标相融合。其中可持续发展对工业、创新与基础设施做出了要求,高质量发展则体现在“全要素生产处于较高水平,以创新为基础,经济效益不断提升,高技术产业占比不断增加”。
傅伯杰指出,“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,关键是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。而科技,是解决资源利用问题的关键。比如研发新材料、研发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等”。同时,科技也是应对气候变化、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有利于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,实现创新驱动发展,为我国经济创新和竞争力增强提供支撑。
从现实来看,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合作方式已从80年代的“前店后厂”的依附关系,演化到了通过共享创新实现“协同发展”的互利共赢的关系。大湾区落实可持续发展的具有经济基础强大、基础设施完善、高新技术集聚、创新能力强等优势。傅伯杰认为,大湾区要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;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、现代服务业;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;大力发展海洋经济;同时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,优化区域创新环境,拓展创新创业空间。最终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,打造经济实力、科技实力大幅跃升,国际竞争力、影响力进一步增强的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。
不过,粤港澳大湾区对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仍然滞后,当前研究多集中于大湾区经济建设、发展战略等,缺少人地系统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。大湾区也存在公共基础设缺少系统规划和有效对接;产业分工不明晰、空间结构不平衡、区内同质竞争;区内缺乏深度融合,行政壁垒,以及人才、信息、金融互通障碍等挑战。
傅伯杰建议,大湾区要深入分析多系统耦合集成机制,构建面向可持续的大湾区人地系统耦合模型。比如构建城市群水-土-气-生-人要素关联的耦合对象;陆海相互作用下的生态系统服务流动耦合路径;包含远程、近程、局地的全场耦合空间;以及云计算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耦合技术等。
本次论坛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、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主办,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、广东省生态学会、广东科技新闻工作者协会承办。(转自网络)
- 2024/05/05《生态科学》入选2023年版“北大核心期刊”
- 2022/12/18《生态科学》入选2022年度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 优秀科技期刊
- 2024/05/05广东生态科技工作者下乡开展科学施肥指导培训
- 2022/12/24李文华院士讣告
- 2021/09/19广州市农村科技特派员下乡服务活动开展
- 2024/05/08共合作 激活力 筑生态——广东生态科技工作者助力罗汉松产业发展
- 2022/12/24原位生态修复技术产学研融合交流活动顺利召开
- 2020/10/21“心环保 新家园”生态科普宣传活动走进社区